股票配资公司配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入中国文学批评
1921年1月4日,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茶社前的一张合影,定格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与革命史交织的瞬间。照片中,郑振铎、王统照、耿济之等文人并肩而立,他们的背后是茶社飞檐翘角的民国建筑,而前方则是风雨如晦的时代激流。
这张影像不仅是文学研究会成立的见证,更是一把解码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精神转向的钥匙。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,来今雨轩承载了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足迹,也孕育了文学研究会“为人生而艺术”的现实主义主张。
百年老店是革命启蒙之地
来今雨轩茶社是至今仍在对外营业的百年老店。它的建成与命名,本身便暗含文化聚合的隐喻。1915年,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取杜甫《秋述》“旧雨来,今雨不来”之意,将这座四廊八柱的传统建筑命名为“来今雨轩”,寄托新旧思想交融的愿景。
1918年11月,李大钊在此作《庶民的胜利》的演讲,将茶社从文人雅集之地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阵地。他形容十月革命“是民主主义的胜利,是社会主义的胜利”,这一论断如惊雷般震醒了在座青年,其中很多人后来成为文学研究会骨干。
截至1921年,这座茶社已举办十余次少年中国学会会议,李大钊、毛泽东、邓中夏等人曾在此辩论中国道路。当文学研究会选择在此成立时,空间的政治属性早已与文学理想交融,可谓“茶社的冬菜包子与马克思主义一样,都是救国的良方”。
合影中的在场者,很多人都成为以笔为刀的革命者。如王统照在《山雨》中描写农民破产的惨状,直接呼应了李大钊“到民间去”的号召;耿济之翻译托尔斯泰时,刻意突出其对沙皇专制的批判,这些创作均以“为人生”为名,行社会改造之实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照片中的朱希祖、许地山等人,后来加入左翼作家联盟,将文学研究会的火种传递至更广阔的革命战线。
而缺席者中隐藏着更多值得深究的历史人物。如同为发起人的沈雁冰(笔名茅盾)、叶圣陶,因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未能到场,在《小说月报》革新中践行了研究会的宗旨。后来,他们的笔不仅是文学之笔,更是解剖社会的手术刀。
合影中的人物,如瞿秋白,不仅是文学巨匠,更是革命火种的播撒者。瞿秋白以《赤都心史》记录苏联见闻,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入中国文学批评,其“血与泪”的文学观直接呼应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需求。
此外,文学研究会与左翼作家联盟的联动,进一步强化了文学与政治的互动。这些个体的革命实践,在合影中凝结为一种集体觉醒的象征,知识分子从书斋走向街头,从文学启蒙转向社会革命。
现实主义文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共振
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宣言强调“整理旧文学,创造新文学”,这一目标在革命语境下被赋予新内涵。
沈雁冰提出“文学不仅是镜子,更是斧头”,要求作家直面劳工、妇女、佃农的生存困境。1921年《小说月报》刊发的《工人绥惠略夫》中,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笔下的俄国无产者的反抗,被编者解读为“中国劳工阶级的觉醒预言”。郑振铎主编的《文学旬刊》更直接与《新青年》形成思想同盟,强调我们的文字要如普罗米修斯的火种,烧尽一切虚伪与压迫。
这种将文学工具化的倾向,与李大钊在来今雨轩《庶民的胜利》演讲形成呼应。研究会的创作不仅揭露黑暗,更试图构建新世界的蓝图。如冰心《繁星》中对童真的歌颂,就暗含打破封建礼教桎梏的诉求;老舍《老张的哲学》则通过讽刺笔法,解构资本对人性的异化。
1925年,沈雁冰在《论无产阶级艺术》中系统提出“文学阶级论”,可视为研究会现实主义主张的发展;1930年左联成立时,鲁迅、丁玲等人的创作方法论,亦可见“为人生”传统的影子。赵树理的《灵泉洞》以杨柏山革命根据地为背景,通过“山药蛋派”的乡土叙事,将红色历史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文化符号。柳青的《创业史》则通过梁生宝这一形象,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精神图谱,其创作理念与文学研究会的宗旨一脉相承。
这张合影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,更是一座连接革命理想与文学实践的精神桥梁,其现实意义在于重新确认文学的社会性。文学研究会成员身兼作家与革命者的双重身份,其个体选择彰显了知识分子的精神觉醒。
永不褪色的革命底片
百年后再凝视这张合影,斑驳的相纸下涌动着不息的生命力。从李大钊在茶社点燃马克思主义火种,到文学研究会将火种淬炼为笔锋,来今雨轩见证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长征。
2020年3月,北京市将来今雨轩列为“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”之一,进行保护修缮,内设“少年中国学会专题展”“文学研究会专题展”,分别设置了京味文化、红色文化特色体验区。游客在阅读休憩品尝茶点的同时,可以沉浸式体验中国早期进步人士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活动场景。游客触摸的不仅是历史,更是一种未完成的使命。
革命传统并非僵化标本,需与当代文化生态共振。近年来,《觉醒年代》以青春叙事激活历史记忆,《革命者》用蒙太奇手法重构李大钊形象,均通过形式创新让红色基因“破圈”。真正的文学从来不是空中楼阁,它必须扎根于人民的苦难与希望,正如来今雨轩的廊柱,既要承受风雨剥蚀,更要支撑精神穹顶。
文学仍须以锐利的目光解剖现实,以温暖的情怀照亮人心。这张合影最终超越具象的人与景,成为民族文化基因库中永不褪色的革命底片。
(作者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研究馆员)
来源:中国青年报
顺阳网配资-顺阳网配资官网-前三配资平台-国内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中国股票配资官网钟汉良:成熟霸总的“定制脸”说到纪封
- 下一篇:没有了